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举办问津学术沙龙第四十六期: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的发生机制及治理研究

作者:巫明霞、宾永丽    编辑:邱慧欣 梁静怡 钟进清    来源:    日期:2024-12-23 11:05    点击:

本站讯 12月26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我校东校区新民楼D101举办主题为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的发生机制及治理研究的学术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由广西大学王仕勇教授主讲,张文锋老师主持,传媒系学生参加。


讲座开始,王仕勇对“舆情共振”概念进行了解释,舆情共振是从物理学共振理论演化而来的概念,关注同类舆情事件在不同网络平台之间如何发生耦合、网络平台之间舆情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且说明单一或多个事件引发在不同网络圈群间传递扩散,呈现系列化,叠加化,连锁化特征,形成网络圈群舆情与情共振现象。王仕勇从技术、文化、政治与社会四个方面对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进行讲解,并分别从网络空间发展、社会关系、社交媒体的视角切入,对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进行学理解析。

数字技术塑造了新型文化形态,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圈群。王仕勇从技术层面来探讨了新媒体的发展对网络圈群文化产生的影响。他以小红书为例,对其内在结构和平台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解释到内在结构和意识形态决定圈群。王仕勇提出了一个观点:平台意识形态对网络圈群起到“染色”作用。

王仕勇提到网络圈群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要素有三个,社会关系、信息及情感范畴。他强调,情感作为底层力量,无论是社会关系流动还是信息流动,他们都是携带情感的,从而引发你的各种情绪,当观点和情绪较为一致时,他们就会朝着一个方向涌动,从而形成圈群。

随后提及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的场域有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及社会场域,从渠道、语言、环境三个方面讲解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从社会网络、情绪共振两个理论视角来阐述其社会语境和技术语境,并介绍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生成的三大规则:数字技术规则、社会文化规则、政治规则。

王仕勇强调了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的正面功能和潜在风险。网络圈群中的舆情共振具有建设性力量,这种建设性力量在社会政治文明的实践中会演变为一种文化增量,其潜在风险是,在多元利益格局下,各网络圈群的利益分歧日益突出,极易呈现诸如价值撕裂、矛盾对立等负面意涵。

最后谈到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的治理机制,王仕勇指出,不仅要建设信息良性的互动机制,也要强调情理相融的内容生产,同时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也要起带头作用。

王仕勇教授的讲座学术性强,社会学、政治学和舆论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学科视野。讲座的最后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775-2803733
  • 邮箱地址:ylsfxywcxy@ylu.edu.cn
  • 地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东1303号(邮编537000)
  • 文传媒体


文传公众号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 2021